有一首歌曲“世上只有媽媽好”曾陪伴不少人渡過童年,但現實生活中,作為母親並不一定快樂;香港雖然號稱國際城市;但港人母親的快樂指數是偏低,顯示出作為香港的母親不好當。
為配合5月9日母親節,女人有明天協會週五(5月7日)公佈一項香港母親快樂嗎問卷調查報告,列出香港母親對配偶之看法,兒女孝順問題,香港是否一個尊重母親的社會,作為香港人的母親是否快樂、收入來源等等的調查結果。
該調查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了664名女性;當中年齡由31至50之組群佔受訪者的58.2%,這個年齡是女性的青壯組群,即就業高峰期;但當中被訪者的收入來源,表示自己上班賺錢竟然只有17.6%,而作為一個母親,對配偶的關心只有24.8%,反對兒女之關心達35.3%,最吊詭是關心自己只佔2.8%。
另一方面,認為香港不是個關愛母親的社會的佔22.2%,接近三成;而覺得自己是一名快樂的母親只有56.1%。
婦女就業率偏低
發表調查的女人有明天召集人譚香文表示:香港雖然宣稱是國際大都會,但許多配套都未達國際標準;她指出:據這次調查顯示,就業高峰期之婦女,能自行賺錢的只佔一成八,可見本地婦女就業率極低,單看這數據,香港已遠低先進國家。
譚香文進一步表示:目前香港缺乏長遠婦女政策,大部份政策都是把婦女當作社會上並不重要部份,只作為褔利救濟等等;加上對家庭主婦地位不重視,視作沒有生產力之一,做成今天的局面。
三成婦女感不被關愛
她又指出,覺得自己是一個快樂母親的婦女只略高於五成,而近三成認為本地不是一個關愛母親的社會,在社會學上,一個社會上有一社中的三成感到自己不被關愛;而覺得本地是一個關愛社會也只有五成左右,情況是令人憂慮;種種社會問題可能隨時爆發。
而且婦女把關心重點都放在兒女上,程度遠較配偶高,連關心自己的竟不足一成,譚表示,這些趨勢明顯是家庭主婦觀念的反映,把自己放到最後,萬事兒女為先。
冀改變婦女政策
最後語譚香文表示:政府在婦女政策上應當改變救濟或協助之觀念,把婦女當作社會上與男性有同等生產力之一;尤其對目前之家庭主婦,她們表面上沒有生產力,但她們是每個家庭背後的支柱,也堅承教育兒女責任,但目前社會上的看法,家庭主婦等同失業,也即沒有功能,對她們明顯不公平,所以譚認為,政府應當改變政策,加強對家庭主婦的支援,現時就業人士都有強積金(MPF)作為日後退休之用,但由於家庭主婦並不是一個工種,故冀政府能否把家庭主婦納入強積金範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