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
道家祈褔轉運之法門《北斗經》
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》,簡稱《北斗經》,該經仍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,經中謂太上老君在東漢永壽元年(公元155年)授與張天師《道家用此作為各種消災解厄、祈福延壽等科儀的理論依據。
《北斗經》的內容,主要論述北斗的職能與下界人事的關係,指出吾人性命五體,罪福禍患,無不繫於北斗的政命。經中謂:下元生人,有災有患,可通過祈禳禮斗,推科設醮,酬謝七元,請行法事,善無不應。
《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》曰:“凡有災厄,宜資禳謝,然法門至眾,道法多門,功有淺深,效有遲速,惟我玉堂下,教正一垂科,開禳災謝過之門,示保命延生之秘,便斯民不夭横,各保脩齡,實渡世之津梁,為人天之依怙,其功豈小補哉。師曰:凡有男女,深災重厄,身染沉痾,困苦 枕,或遭官訟,連歲家宅不寧,宜清心醮告北斗,依按古法結壇,以淨席四領,四周鋪之,須是深院靜舍,人跡不雜之地,密運精神,誠心孚感,當於北壁鋪展真象,前面敷壇,中心置七元燈,周回鋪醮,須擇三元八節,本命元辰,北斗降日,五臘二社,庚申甲子,但不犯帝酷日,方能昭格,告斗之法,先須隔日具奏,及申擎陀二仙,先乞下降,檢察壇所,至夜深,事如儀,不可心馳事奪,必有嘉應矣。
《正一解厄醮儀》曰:凡人年命有厄,元辰死忌,五羅筭盡,陽九陰八,盜賊口舌,疾病官橫,財產不利,觸事災憂者,可依法推究章醮解之,即得轉禍為福,大吉大利。宜以太歲本命,甲子庚申及諸吉日,醮請司命北斗七星,生度災厄。
在眾多的道教經典中如《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》、《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》、《清微元降大法》、《道法會元》、《上清靈寶大法》、《道門定制》、《道門科範大全》、《靈寶領教濟度全書》等,無論是正一經抑或靈寶經,大凡有關消災解厄、祈福延壽、解冤釋結、祈雨祈晴、除瘟驅疫、治病保胎、鎮殺僻邪、科儀,無不依《北斗經》的理論精神延續,依《北斗經》的原理而設醮。
千百年來,北斗文化,一直延伸至今天,它不僅是道教的主要道術、而且影響了唐代年間傳播到中國的佛教密宗,且有佛教經典借北斗為名,把《北斗經》中星君之名,化成諸佛菩薩,如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即是,但原始佛經來自印度,古印度原無北斗信仰,印度星宿信仰是另一種,(所以應是佛教人士在中土之作品)反之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仍舊保留原始的北斗信仰,極可能是遠古星宿敬仰的遺傳
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
佛教在中國歷代帝王心中真正地位
佛教自東漢傳到中土,歷二千多年發展,早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,許多紀載都有歷代帝王尊佛敬佛之說法,似乎大多帝皇對佛學都很敬重,所以一般人會有佛學在統治者階層擁有崇高地位的看法;但實際上是否真的如此?
據史書上載,歷代帝王有好佛者,更有如南朝梁武帝捨身佛寺,要群臣重金贖回,有天子菩薩之稱,但其實歷代帝王不管崇佛學佛,大多是中國傳統包容、寬大,禮數上表現,對佛教的看法,從來沒有超越敬天祭祖,或後來的道教觀念;帝王對佛教的種種作為,只可以作為皇帝私人行動與國家無關;為什麼會有這情況出現?
歷代帝王都有祭祀山川河岳,滿天星宿之禮儀,這在史書上多有記錄,如史記的封禪書等;民間諸神崇拜更需帝王封賜,如城隍、關帝、天后等,反之菩薩、羅漢、三十三諸天、護法神都沒有有過封贈,也從來沒有按國家禮儀敬拜。(關帝本民間神靈,後被道佛兩教收入護法神之一,但關帝根本與道、佛兩教教無關)
古代中國為維護社會秩序,所有祭祀均以「禮」作為之準則,希望人民能因為禮的教化而「敦孝悌以重人倫,重宗族以昭雍睦,與鄉黨以息爭訟,在民生上重農桑以足衣食,尚節儉以息財用,隆學校以端士習,黜異端以崇正學,講法律以儆愚頑,明禮義以厚風俗,務本業以定民志,訓子弟以禁。
所以,古代禮法均以人倫為主,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,更是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,禮有五經,莫重於祭,是以事神致福。祭祀物件分為三類:天神、地祇、人鬼。天神稱祀,地祗稱祭,宗廟稱享。
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中,古代神不歆非類,民不祀非族,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。《禮記王制》紀: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,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。」天神地祇只有天子可祭祀。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。士庶人則祭祀自己祖先和灶神。清明節、寒食節、端午節、中元節、重陽節是祭祖日。
從上述可以看出,古代中國所有祭祀均與山川河岳、天下星宿有關,佛家眾聖並不在祭祀之列,歷代帝王祭祀禮法均有史書紀錄,查二十四史,通典等文獻,都沒有天子以國家之名義禮佛的資料,在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就是自東漢佛教傳播中土,雖然經二千多年的播種,但始終是一種民間信仰,就算在唐宋後,佛教名僧輩出,在知識界上禮佛者也不少,但只能作為一種個人文化上的認識,並不能取代傳統上中國人敬天禮祖的觀念。
究其原因是中國人這種敬天禮祖的意識已植根於心中,加上祭祀中隱含有天子與大臣對國家的責任,祈求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這在真正尋求離世,追尋來世福樂的佛教是格格不入,雖然佛教為吸引信眾,引入儒家的忠君愛國觀念,又吸收了道家哲學精神,改變成佛學為表,儒道為裡的中土佛教,但在統治者與知識分子潛意識中,始終是舶來品,實際佛教在中國二千多年,只能是客卿身份,真正影響力有限,不過佛門中人善於偷換概念,把中國人傳統禮數當作官方對佛教的敬仰,再以許訛傳訛,變成了佛教在中國人心中被高估的地位。
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
從奉祠趙公明為財神考
財神人人喜愛,財神奉祠在民間流傳已久,拜財神當然是求富貴祈求財運、福運,在各路財神中,;趙公明的祭祀在明中業以後曾風行一時;但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拜瘟神,趙公明原來是一位瘟神。
勾魂奪命降瘟之神
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,穿戰袍,執鐵鞭,黑面濃須,形象威猛,手下四大財神包括:招寶天尊蕭升,納珍天尊曹寶,招財使者陳九公,利市仙官姚邇益,可是在晉代(公元265-420)以前,趙公明的司職與財神沒有半點關係;據晉干寶的搜神紀券五之趙公明府參佐條謂;散騎侍郎王佑疾困,與母辭訣,既而聞有通賓者,曰:“某郡,某裏,某人,嘗為別駕。”佑亦雅聞其姓字,有頃,奄然來至,曰:“與卿士類有自然之分,又州裏情,便款然。今年國家有大事,出三將軍,分佈徵發吾等十餘人為趙公明府參佐,至此倉卒,見卿有高門大屋,故來投,與卿相得,大不可言。”佑知其鬼神,曰:“不幸疾篤,死在旦夕,遭卿,以性命相托。”答曰:“人生有死,此必然之事。死者不繫生時貴賤。吾今見領兵三千,須卿得度簿相付,如此地難得,不宜辭。”………有妖書雲:“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、鐘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。”按此趙公明只是一名冥間職事,任務是到陽間勾取人命,大抵是勾魂使者,黑白無常之類鬼神。
到隋唐時期,趙公明的身份又變成為瘟神,據明代嘉靖年間的《三教搜神大全》
卷四「五瘟使者」載:「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,內有五力士,現於淩空三、五丈,於身披五色袍,各執一物。一人執杓子並罐子,一人執皮袋並劍,一人執扇,一於身披五色袍,各執一物。一人執杓子並罐子,一人執皮袋並劍,一人執扇,一人執錘,一人執火壺。帝問太史居仁曰:『此何神?主何災福也?』
張居仁奏曰:『此是五方力士,在天上為五鬼, 在地為五瘟,名曰五瘟(神)。春瘟張元伯,夏瘟劉元達,秋瘟趙公明,冬瘟鐘仕貴, 總管中瘟史文業。如現之者,主國民有瘟疫之疾,此天行時病也。
帝曰:『何以治之, 而得免矣?』張居仁曰:『此行病者,乃天之降疾,無法而治之。』於是其年國人病死者甚眾。是時帝乃立祠,於六月二十七日,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。青袍力士封為顯聖將軍,紅袍力士封為顯 應將軍,白袍力士封為感應將軍,黑袍力士封為感成將軍,黃袍力士封為感威將軍,隋、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;舊俗端陽節有飲菖蒲酒驅瘟之雜俗
開皇十一年即公元596年,當時長安上空出現了五個瘟神,造成大量死亡,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,並下詔封瘟神為將軍。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,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,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,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,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。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神的日子,這可能是官方正式把瘟神祭祀正規化之開始。
道經裡誅殺驅趕對象
在南朝梁武帝464年-549年陶弘景《真誥•協昌期》載:建吉塚埋圓石文,曰:天帝告土下塚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,某國公侯甲乙,年如(若)幹歲,生值清真之氣,死歸神宮,翳身冥鄉,潛寧沖虛辟斥諸禁忌,不得妄為害氣。這裏是指主管地下塚中的五方神,有姓名者,只趙公明一人,天帝明令趙公明等天神不得妄自害人,到這裡趙公明的功能仍然是勾魂奪命,降災之神。
雖然隋代已有祭祀瘟神,但瘟神到底不受歡迎,祭祀瘟神基本上有討好求能不對人間降疾,成書於兩晉南北朝的《太上洞淵神咒經》卷十一紀「又有劉元達、張元伯、趙公明、李公仲、史文業、鐘任季、少都符,各將五傷鬼精二十五萬,行瘟疫病。到了這裡趙公明的權力已很大,因能統帥鬼精二十五萬,可說是一名鬼元帥了。
可能是祭祀也無法叫瘟神停止作祟,宋代洪邁《夷堅志》卷第三張子智毀廟條,紀錄了宋寧宗慶元六年(公元1195年)知州張子智在蘇州地區,把一所廟內的瘟神神像拆毀,把處理祭祀的四名巫師痛打一番後驅逐;當中張子智道:「人神」也,貴賤高卑,當有禮度,喻指瘟神不配受祭祀,雖然在文中沒有提到趙公明的名字,也反映出一般士大夫的觀念。(伏虎大將軍、(玄壇將軍)應是趙公明。
後來更出現對瘟神以武力對付的情況,宋天心派道士路時中的《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》卷十三《斬瘟斷疫品》說到剋制瘟神之法,「西方白瘟鬼趙公明,金之精,領萬鬼行注氣之病,…… 咒曰:太上太清老君天符,主收五部鬼王。劉元達、張元伯、趙公明、鍾士季、史文業等五蠱行百毒,使黃奴、伯棄、雜俗、六丁之鬼,害殺生靈,得即腰斬……不問往罪。急如告命,風火遵承。急急如律令敕;到了明代中業對趙公明的看法仍然沒有改變,明代王世貞《列仙全傳》卷三張道陵:“趙公明為八部鬼帥之一,與各鬼帥各領鬼兵億萬數,周行人間,暴殺萬民,當中趙公明主痢疾(大約是腸胃病之類),張道陵奉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之命,與趙公明等決戰,經過連場大戰,始為張道陵所伏。
直至明代嘉靖年間的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》中,趙公明才變成為財神;搜神大全》卷三:趙元帥,姓趙諱公明,終南山人也。自秦時避世山中,精修至道。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,並成為掌賞罰訴訟,趙公明由瘟神變成一個頭戴鐵冠,手執鐵鞭,身跨黑虎,故又稱黑虎玄壇,在三教搜神大全中給趙公明作了起源,這裡的趙公明原本是人,只是努力修道才成為財神,受玉皇封賜;可謂形象大變身。
靠封神演義把財神形象深入民間
不過令趙公明成功「洗底」的是明萬曆陸西星《封神演義》,在封神演義中之趙公明是一名修道於峨嵋山羅浮洞的修道者,武藝高強,法力無邊,雖然終被陸壓道人用秘術殺死,但後來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,主管迎祥納福,手下有招寶天尊、納珍天尊、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,統理人間一切金銀財寶;正式成為財神。漸漸衍他成道教護法神,到了封神演義,作者假托了元始天尊之名,把趙公明正式封為財神;實際上道藏中許多經文都指出趙公明是一名瘟神,要請天兵天將將之驅趕或誅殺,並沒有一部經書說到趙公明成了財神或被封神;《三教搜神大全》不是道書,只是民間風俗紀錄,封神演義更是小說:這是趙公明轉形的原由,但也反映了民間對奉祠神靈的雜亂,約定俗成,原初該神靈所代表含義已沒有人理會。
Tuesday,
September 26, 2006
還可容得下中港風雲???
李家收購《信報》已成事實;雖然《信報》發表聲明,承諾會繼續維持編採獨立,但人們信任林山木與駱友梅多於李澤楷是不會改變。《信報》將來轉變成怎樣沒有人知道?可惜過去幾年《信報》的情况已令人憂心。
《 信報》優點是什麼?仍是百川入海,有容乃大、《信報》是唯一能刊登大篇幅評論文章且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報章, 所謂容得左中右恩怨,裝得下中港風雲。 從前「林行止專欄」「余錦賢」,范中流」是政界不能不看言之有物的專欄。
李家收購《信報》已成事實;雖然《信報》發表聲明,承諾會繼續維持編採獨立,但人們信任林山木與駱友梅多於李澤楷是不會改變。《信報》將來轉變成怎樣沒有人知道?可惜過去幾年《信報》的情况已令人憂心。
《 信報》優點是什麼?仍是百川入海,有容乃大、《信報》是唯一能刊登大篇幅評論文章且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報章, 所謂容得左中右恩怨,裝得下中港風雲。 從前「林行止專欄」「余錦賢」,范中流」是政界不能不看言之有物的專欄。
可惜,社評年前已立場飄忽,許多時候竟自相矛盾,原本百川入海的評論版,經常出現為宣傳已作的親政府及親中央立場來稿,「范中流」早成絕響,「余錦賢」也改朝換代。眼見這個情景,《信報》究竟是姓林或是姓李,好像有多大分別?只不過理念中有姓林的《信報》,最壞情景不應出現而已!
我們需要一張什麼的《信報》;我想就是前述所言,容得左中右恩怨,裝得下中港風雲。消費者很多事情沒有選擇權,但是消費者有一個權力,就是當承受不了商品的素質後,可決定退貨,問題是《信報》是否願意把素質維持下去! 還有,當《信報》宣布股權易手之日,竟也是昔日對手《經濟日報》老闆把部分股權捐贈母校港大之期,巧合之餘,亦不免使人有點唏噓。
posted by Herbie Ho at 6:43 AM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