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自東漢傳到中土,歷二千多年發展,早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,許多紀載都有歷代帝王尊佛敬佛之說法,似乎大多帝皇對佛學都很敬重,所以一般人會有佛學在統治者階層擁有崇高地位的看法;但實際上是否真的如此?
據史書上載,歷代帝王有好佛者,更有如南朝梁武帝捨身佛寺,要群臣重金贖回,有天子菩薩之稱,但其實歷代帝王不管崇佛學佛,大多是中國傳統包容、寬大,禮數上表現,對佛教的看法,從來沒有超越敬天祭祖,或後來的道教觀念;帝王對佛教的種種作為,只可以作為皇帝私人行動與國家無關;為什麼會有這情況出現?
歷代帝王都有祭祀山川河岳,滿天星宿之禮儀,這在史書上多有記錄,如史記的封禪書等;民間諸神崇拜更需帝王封賜,如城隍、關帝、天后等,反之菩薩、羅漢、三十三諸天、護法神都沒有有過封贈,也從來沒有按國家禮儀敬拜。(關帝本民間神靈,後被道佛兩教收入護法神之一,但關帝根本與道、佛兩教教無關)
古代中國為維護社會秩序,所有祭祀均以「禮」作為之準則,希望人民能因為禮的教化而「敦孝悌以重人倫,重宗族以昭雍睦,與鄉黨以息爭訟,在民生上重農桑以足衣食,尚節儉以息財用,隆學校以端士習,黜異端以崇正學,講法律以儆愚頑,明禮義以厚風俗,務本業以定民志,訓子弟以禁。
所以,古代禮法均以人倫為主,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,更是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,禮有五經,莫重於祭,是以事神致福。祭祀物件分為三類:天神、地祇、人鬼。天神稱祀,地祗稱祭,宗廟稱享。
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中,古代神不歆非類,民不祀非族,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。《禮記王制》紀: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,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。」天神地祇只有天子可祭祀。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。士庶人則祭祀自己祖先和灶神。清明節、寒食節、端午節、中元節、重陽節是祭祖日。
從上述可以看出,古代中國所有祭祀均與山川河岳、天下星宿有關,佛家眾聖並不在祭祀之列,歷代帝王祭祀禮法均有史書紀錄,查二十四史,通典等文獻,都沒有天子以國家之名義禮佛的資料,在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就是自東漢佛教傳播中土,雖然經二千多年的播種,但始終是一種民間信仰,就算在唐宋後,佛教名僧輩出,在知識界上禮佛者也不少,但只能作為一種個人文化上的認識,並不能取代傳統上中國人敬天禮祖的觀念。
究其原因是中國人這種敬天禮祖的意識已植根於心中,加上祭祀中隱含有天子與大臣對國家的責任,祈求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這在真正尋求離世,追尋來世福樂的佛教是格格不入,雖然佛教為吸引信眾,引入儒家的忠君愛國觀念,又吸收了道家哲學精神,改變成佛學為表,儒道為裡的中土佛教,但在統治者與知識分子潛意識中,始終是舶來品,實際佛教在中國二千多年,只能是客卿身份,真正影響力有限,不過佛門中人善於偷換概念,把中國人傳統禮數當作官方對佛教的敬仰,再以許訛傳訛,變成了佛教在中國人心中被高估的地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